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源中英文实验学校小学部数学科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主备人:马少卿大组长审核:课题章节名称阅读课文:8.大自然的语言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会“雁、庐、鉴、筝”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重视朗读训练,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合作式教学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课文的2—9小节,从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学难点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2.对课文总——分——总结构的掌握。教法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启发指导学法自主探究、感悟、朗读三结合学习法。教学过程课时时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5分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解题激趣1.板书“语言”二字,提问: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2.课件展示,解题激趣。(1)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2)过渡: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学生收集有关神奇大自然的资料。抓住课题中“语言”二字的形旁特点以及观看自然变化课件,既扣住文章中心进行教学又能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25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导注意以下字音:皇冠(ɡuān)也读ɡuàn,冠军。风筝(zhēnɡ)文中读轻声。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续。)4.带着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5.根据学生回答给课文分段,并感悟文章结构:总——分——总。第一部分(1节):写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第二部分(2—9节):告诉我们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第三部分(10—13节):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语言的方法。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文章的一些构段方法,此文是明显的总分总关系,结合分段进行讲解,学生一目了然。10分三、品读诗句,指导理解1.四人小组或自由组合在熟读诗歌后完成以下三个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如下:(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2)完成表格(展示课件第四屏)大自然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看见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2.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有疑义共同讨论。(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他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各种新奇的知识,使人们明白事物发生的变化,告诉人们大自然的奥秘。(2)表格答案如下大自然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白云、蚂蚁天气的变化蝌蚪、大雁季节的变迁树木年轮、鱼鳞圈圈年龄的计算三叶草化石、漂砾地貌的变迁A、讲解白云时,调查学生谁有注意过这种现象,并指导其读出肯定的语气。B、讲解蚂蚁时,让学生讲讲蚂蚁搬家的情景。并指导朗读、赛读。C、讲解蝌蚪和大雁时,引导理解“逗点”和“省略号”。D、讲解年轮时让学生画一画,讲解“鱼鳞圈圈”时,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该怎么介绍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让不知道的人都知道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呢,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练习读,指名读)F、讲解“三叶虫、漂砾”时,随机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指导朗读:“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3)发现、看见大自然的语言的方法是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小组合作讨论,深入了解文本本。文是一首诗,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心观察、开动脑筋。又能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语感。此文是独立阅读课文,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大胆实践中,探索新知,获得发展,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表格言简意赅,起到了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适时展示课件既能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又能更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