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长的烦恼》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材分析教学中,紧扣“成长”这一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1、说出自己的烦恼(要求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一一列出,再将其中最苦恼的一件或几件事进行分析,和同学交流后写成日记)。2、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等)少年时期的烦恼(要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成年人的烦恼,并把采访内容写成作文)。3、为朋友解脱烦恼(要求用书信的形式为一个碰到烦恼的朋友恰到好处的摆脱烦恼)这三项活动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而且能够为他们运用语文能力提供更多的素材。〖学生分析我们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很少走出这片土地,虽然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缺少色彩,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烦恼话题,有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愿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设计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抒发情感的氛围,拓展学生成长经历的空间,引领学生冲出封闭的个人世界,真正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沟通的精神,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学会流畅地叙述一件或几件事,并做到详略得当,条理分明。⑵能力目标:以自主、合作的方式策划、组织、参与这次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⑶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会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我和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2、教学重点:详略得当、条理分明地叙述事情。3、教学难点:对自主、合作方式的探究。〖教材处理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是我对本节课处理的主导思想。1、本单元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活动一是清理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曾经有的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活动二是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别人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的烦恼,应引导学生重在了解别人当时是怎么对待烦恼的,以便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启示。活动三是用假设的情境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要让学生注意所给的情境,要说得入情入理,有针对性。2、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这时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朋友说,或者课下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3、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时,可以由教师先提出要求:如要举止大方,说话利落,要提前有个采访提纲,采访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等。因为采访后还要完成一篇作文,所以要让学生先大致有个意向,想一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然后进行重点采访。4、三项活动最终都落实为文字,要注意不同活动限制的不同文体。如写日记是对自己说话,是展示自己的心灵,应写得自然,不做作。如写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写信的目的。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初,就将本次综合性学习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做些准备,一方面也可以从学习的课文中借鉴一些内容和思想。【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流畅地叙述一件或几件事,并做到详略得当,条理分明。2、能力目标:以自主、合作的方式策划、组织、参与这次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3、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会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我和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详略得当、条理分明地叙述事情。〖教学难点对自主、合作方式的探究。〖教法自主、合作方式。〖教学探究过程一、活动准备1、挑选主持人:形式:上交自我推荐材料,由老师考评。要求:有参与活动的热情、比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2、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由挑选出来的主持人和老师一起构思形成。3、教师布置学生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项为重点活动内容。⑴结合本单元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疏导学生去思索、品位人生的烦恼。⑵小组内交流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⑶交流后,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自己的烦恼和自己是怎样从他那里获得启示的。⑷由小组或自己推荐较好的文章交主持人参与班级的交流会。⑸主持人负责收集并确定交流会作品。⑹制定评价方案,确定六名评委同学。二、课堂活动开展由主持人全面负责活动的进行。1、教师导入: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他人的成长过程,我想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吧?今天就让我们放飞心灵来畅谈自己成长中的烦恼。2、同学主持作品交流。让学生当主持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交流目的: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⑵学会评价、品味他人作品。⑶明确交流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交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