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麻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麻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麻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教学难点: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教学准备: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引言: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默读课文、思考: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根据课后62页第二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三、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一)、学习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2、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一读。(出示小麻雀图片)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3、齐读第一部分。(二)、学习第二部分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出示老麻雀图片)作者是怎样形容老麻雀的动作快的?从哪些字也可以看出老麻雀的速度之快?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5、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出来。6、老麻雀紧张得发抖,它真的不害怕吗?此刻它在想些什么呢?7、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8、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9、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10、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往后退?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三)、学习第三部分1、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四、小结:是啊,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吓走了猎狗;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拯救了小麻雀;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永恒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育满着爱,因为有爱,你我彼此相识,爱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同时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你发现了吗?五、拓展。同学们,2008年的春节的冰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了许许多多有爱的令人感动的事。我们都难以忘怀,人们都说“大雪无情,人有情”、“有了全国上下十几亿兄弟姐妹的齐心协力,没有我们闯不过去的沟坎儿,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爱’。”六、送你一句话:1、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就让我们用无私的心去回报母爱,回报所有爱我们的人们吧!2、跟着老师一起读。3、学了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麻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等14个字,掌握“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