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劳动的开端》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的开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劳动的开端》教案1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3、研读课文的10—29自然段(第一天挑煤),感受我参加劳动的艰辛。4、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一、揭题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劳动的开端》。“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怎么理解?(板书:第一次)2、作者第一次参加的是什么劳动呢?当时他几岁?(板书:挑煤)12岁的孩子,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而他却去挑煤了,同学们此时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二、自学课文1、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2)想想“我”为什么要去挑煤?用“─”划出有关语句。3)找找课文哪部分是具体写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次劳动?2、交流:“我”为什么要去挑煤?出示:记得我12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指名读句子,从句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揭不开锅”感受到家里穷,从“心里像油煎一样”感受到我心里难受、着急、痛苦。读出这种感觉。三、研读第一次挑煤的经历1、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我”第一次挑煤时的情景。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同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穿着破旧、山路陡峭、担子沉重)。2、目睹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镜头,你一定有很多的的感触,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你此刻的感觉?3、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踏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板书:艰难)4、这仅仅是作者挑煤途中的一幅画面,那课文的哪部分是具体叙述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10-29)5、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10—29自然段,用“~~~~~”划出感受最深的2、3个句子,说说你从句中读懂了什么?作好旁注。6、全班议议读读:随机出示有关句子,读时抓住关键词(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从哪里看出我摔得很重?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板书:受欺负)这重重的一摔,给我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引导学生从“一步三滑”“来回晃荡”“打秋千”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板书:路难走担子重)(3)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说明担子非常重,我挑得很累。(4)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小结:从半夜出发到太阳落山回家,肩也肿了,腿也流血了,但有没有赚到钱,这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旧社会穷人生活的不易。四、质疑想象写话析“坚强”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师复述课文: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他们母子间有这样一段平静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孩子,你怎么啦?”“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吃过饭了吗?”“我不饿。”请两生朗读对话到这里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母子俩不平静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同桌再认真读读“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3、写话训练:(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你还从前面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我的坚强?五、内外结合积累拓“坚强”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沿着山路,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是如此地沉重和艰难;而当我们听他平静地说出“我明天还去挑。”时,更多的是赞叹和折服。曾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