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生1: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生2: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2教学片段:师: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生1: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1/3米。生2:1÷3=1/3(米)生3:总量÷份数=每份数生4:可用线段来表示师: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生1:2÷3=2/3(米)生2:不,应该是1/3米师:你们能分别解释一下原因吗?当这里学生似乎有些糊涂的时候,不知1/3米和2/3米有何区别时?老师及时的出示两段线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第一题和第二题的区别,问题也随着解决了,数学课中抽象的东西很多时候就需要像线段图这种直观的图形来解决。教学片段:师:把3块圆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生:3÷4=3/4(块)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是3/4块吗?验证3÷4为什么等于3/4这一过程,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学生自己来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为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生发问题,并在充分的讨论和思考中使学生相互解决问题,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教师挑起“矛盾”,引发疑问,引起争论,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因此,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必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一个促使学生的问题不断解决与生成的课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3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理解。如:四分之三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的数;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还设计了顺口溜:分数、除法关系妙,记忆方法有诀窍。两数相除分数表,弄清位置很重要。除号相当分数线,分子、分母两数担。位置顺序不能调,相互关系要记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4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执教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我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